信息播报 |
分析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力观察 > 分析 >
11年节能减排没达标原因分析
发布日期:2012-03-08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原因分析

  去年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三个指标达标外,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氮氧化物三个指标没有实现达标任务。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没有完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南方地区干旱,降雨减少以后,水电没有完全出力;

  另一个就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年初目标是下降1.5%左右,但实际结果不仅没有下降,还增长了5.73%;最根本的还是中国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的方式还比较粗放,结构调整滞后,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还比较大。

  科学治理

  从人体健康角度 确定合理基准值

  吴晓青2日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仅仅与世界“低轨”相接。新国标实施后,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要求。

  “青山依旧在”等网民说:“中国的PM2.5里到底有些啥成分?”“对人体伤害程度有多高?”“与世界‘高轨’相接到底有多难?”

  “这些问题仍待确定。只有分析清楚具体污染成分、分布等,监测和治理才会更有成效。”陈万志说,“究竟科学与否,应让科学院、大学等环保系统之外的第三方继续观测、分析研究,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基准值。”

  包景岭建议,当前的关键,既非纠结于某一监测数据,亦非重金引进海外高级监测仪器,而应全力深入进行“成分研究”,特别是找到PM2.5内到底附着哪些有毒有害物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源头消减。

  昨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被列为2012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南方干旱 火电增长推高碳排放

  昨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言,去年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未能完成。“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昨日下午的人大记者会上介绍,去年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三个指标达标外,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氮氧化物三个指标没有实现达标任务。

  张平介绍说,单位GDP能耗年初目标是下降3.5%左右,但实际去年只下降了2.01%,没有实现年初预期目标。和能源消耗强度密切相关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因此也没有能够完成目标。

  张平解释称,去年全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没有完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南方地区干旱,降雨减少以后,水电没有完全出力,所以能源结构中特别是电力结构中,火电增长幅度很大,而水电是下降的,使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还不如能源消耗强度的降幅。

  根本原因 没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另一个就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年初目标是下降1.5%左右,但实际结果不仅没有下降,还增长了5.73%。
  “去年没有全部完成节能减排预期目标,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中国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的方式还比较粗放,结构调整滞后,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还比较大。”张平表示,我国处理好发展速度和节能减排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节能减排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专家解读 首入报告说明重视环境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从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柴发合说,之前我国曾出台过很多环境保护条例。不过,通过国务院会议颁布的空气质量新国标尚属首次,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个“时间表”非常切合我国实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指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报告从人民健康的角度,表明了政府对污染防治的决心。PM2.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必然趋势。他建议,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如能遵从环境保护优先原则,那么,科学发展观才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经济才真正步入“绿色经济”时代。

  华西都市报记者梁波邓宇石莉芳刘鹏

  细节追问

  PM2.5引爆巨大市场

  “PM2.5被写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将开展细颗粒物监测”的消息,像一针网络清新剂注入各大论坛。

  广大网民在击节叫好的同时,关于它的细节追问似乎才刚刚开始:采购PM2.5监测仪器的庞大“市场蛋糕”由谁享用?监测设备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区域联防联治会否成为PM2.5“写”上蓝天的掣肘?
  20亿元的仪器 进口还是国产?

  采购PM2.5监测设备:进口还是国产?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2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设近1500多个PM2.5监测点位,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

  “炉头舌”等网民发问:“20亿元的市场订单谁来抢?”“国产厂商的PM2.5监测仪器质量咋样?”“究竟进口还是国产?”甚至不少网民建议:“一定得买进口的。”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有些国外仪器并不好使。”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说,“国外监测仪器各有缺陷,方法评价也需时间,难以在短期内得出一致结果。截至目前,尚无一种仪器能准确无误地测定PM2.5浓度。”

  “PM2.5监测主要有‘称重法'’β射线法‘’光散射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搬。”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说,监测方法不同、仪器不同都会造成数据相当大的差异。“在观测、分析和治理技术等方面,政府应多加扶持,注意考虑民族仪器制造业的发展,让我国的PM2.5监测和治理逐渐使用本土技术。”

  区域联防联治:切实可行还是纸上谈兵?

  在一些高校的BBS论坛上,不少热爱环保的学生发帖称:“仅仅监测PM2.5能治本么?再先进的仪器也改变不了尘土飞扬,关键得看如何治理!”

  包景岭代表对此深表认同:“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概念,拿京津冀来说,一个气候条件控制下,肯定会互相影响。如果不实行区域联防联治,再怎么监测空气质量也白搭。”

  在“土木在线”等环保论坛上,网民普遍认为,要解决PM2.5背后的空气质量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中央环保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让这些区域的专家、院士、环保部门、基层治理工作者们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梳理、统筹考虑,制定出全局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统一的区域环保目标。”包景岭说。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