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播报 |
业界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传播 > 业界视点 >
达坂城:绿色能源基地乘风起
发布日期:2011-12-09  中国电力营销网   来源:国家电网报

供电员工向农民讲授用电安全知识。

  打造“中国风谷”

 

  近年来,达坂城变风力资源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中国风谷”。而随着2010年新疆与西北电网实现750千伏联网后,更多的风电资源能够在西北五省区乃至更大范围消纳,为达坂城进一步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2010年年底,达坂城被授予“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早在1989年,新疆风能公司达坂城风电一场使用13台装机容量150千瓦的风机,建成了当时中国第一、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22年过去了,这里的风机已经达到75台,装机容量达49.5兆瓦。

  风电一场技术部主任马晓建介绍说,目前风电一场的装机规模位于全国第二位,年发电量达9000多万千瓦时,并以0.509元/千瓦时的价格上网。“电场可在8年内收回成本。”

  “十一五”期间,达坂城开工建设了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吸引了金风科技、龙源风电等一批风电项目落户,风电装机并网规模达43.66万千瓦,年可节约标准煤33万吨。达坂城还吸引了包括五大发电集团、中节能、三峡集团等央企竞相在此投资建设风电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基地。

  这还要归功于达坂城独特的风能资源优势。达坂城位于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是南北疆气流的通道,其理论风电总装机可达1500万千瓦,是新疆九大风区中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的风区。而目前开发利用的风能尚不足可开发资源量的5%。此外,达坂城的风效在全国最高,标准利用小时数可达3300小时以上(全国平均标准利用小时数为2200小时),风能蕴藏量250亿千瓦时/年,是超一类风能资源区。

  主管风电发展工作的达坂城区副区长周勇表示,“十二五”期间,达坂城区将继续加快国家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并将在“十二五”末实现风电装机规模200万千瓦的目标。

  达坂城区委书记肖建武则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制定了工作计划:“首先,加快风电园区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风电园区进场道路建设前期工作;其次,推动国网新源等7家企业风电项目的建设,实现新增2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做好750千伏输变电站协调服务,解决新能源企业电力上网难题;最后,加大风电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争取风电设备制造业和安装服务业项目落户。”

 

  “绿色电能”给农户送实惠

 

  达坂城地处博格达山和盖氏山之间的隘口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新疆年平均风速最高的风口。这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绝非好事,许多农作物都难以成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推广大棚种植成为达坂城丰富农产品种类,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如今,达坂城的乡间已建成了235座绿色农业大棚,这些大棚似点点星火,为农民照亮了一条致富之路。

  受气候条件限制,达坂城农民世世代代种植最多的就是土豆、洋葱和大豆(蚕豆),很多经济作物无法在这里生长。农业科技示范园给农民致富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样板”。

  达坂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田新平管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足有180亩。闲暇的时候,他总爱挨个巡视37座温室大棚。

  “我们搞的是绿色农业,凡是试种成功的农作物,会向全区推广,带领农民致富。”田新平查看着一棵棵农作物,就像一位慈父在端详自己的孩子,“我们种的辣椒,一座大棚每年能创收1.4万元;还有这草莓,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优质品种,春节上市时一公斤能卖80元;还有玫瑰花……”

  别看田站长的科技示范园占地不小,却只有两名技术员和一名工人照看。每天一大早,工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电动卷帘机,将覆盖大棚覆膜上的棉帘卷起来,短短几分钟过后,温暖的阳光就照在了一棵棵绿色的植物上。“有了卷帘机,省人工又省时。”田新平说,“过去光是把棉帘拉开,每个大棚就由一个人忙上一个半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好了。”

  “绿色电能”带给农户的不仅是便捷,更是“实惠”。达坂城区西沟乡鼎盛豆制品厂老板娘马元芳,回想起曾经的创业史感慨万千:“我1985年从甘肃嫁到达坂城后就开始卖炒大豆,那时就是站在锅前不停地用人工翻炒,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还不出活。后来用上了电动炒货机,省了不少力气,产量也上来了。那时候我们用电还是村上自管,电费高不说,还经常停电。一遇到这种情况,机器里的大豆只能眼睁睁看着糊锅,一点办法没有,一次要损失好几百块钱。”

  马元芳带记者走进加工车间,两台电动炒货机正欢快地转动着:“1998年供电局接管了我们这的供电,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我们用电放心了,电价也便宜了。”在成品库房,一袋袋加工好的大豆整齐地码放着,“现在正是秋收,原料充足。供电平稳,机器就不停,一季下来能加工好几百吨大豆。我们的产品,已经远销到内蒙古了。”

 

  过一个绿色“暖冬”

 

  这个冬天,达坂城的居民不再寒冷。地源热泵、暖气循环泵……无论是即将乔迁到抗震安居房的540户农牧民,还是更多居住在农家院里的农户,都将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暖冬”。

  11月13日,达坂城区建设局抗震安居项目组负责人苏旭东站在排列整齐的15幢抗震安居房中间,非常自豪地对记者说:“新疆地区是地震多发带,这里是刚刚建好的抗震安居一期工程,过不了多久,就会有540户农牧民搬进按绿色环保标准建设的新房了。”

  根据达坂城区的建设规划,达坂城区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房都将采取更加绿色、环保的地源热泵供暖。为此,达坂城建设了三座地源热泵机房。

  “地源热泵对电能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抽取地下水,还要给地下水加热,如果供电不稳定,供暖肯定会受到影响。”苏旭东说:“这些年,达坂城的电网建设力度很大,供电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为我们推广地源热泵创造了条件。”

  达坂城区地广人稀,常驻居民有6000多户。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小商业为生,大多还都居住在农家小院里,在这样的建筑里,农户的绿色“暖冬”又将如何实现?

  “2003年盖新房的时候,我就装了个暖气循环泵,别看这泵个头小,功率才88瓦,起的作用可不小。”在达坂城居住多年的老马算了一笔账,“我家的房子有166平方米,过去至少要烧三个火炉才能过冬,现在就在厨房里生火,用这电泵一循环,所有的房子都热了,一年能省五六吨煤。”

  如今,达坂城区数千户住房的居民,几乎家家都使用这种电动暖气循环泵,每年节约煤炭资源达40多万吨。

 



中国电力营销网投稿热线:010-63438088/63361156 新闻投稿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14306897
邮箱:keymedia#powersp.com.cn(请将#换成@)
相关信息
2013年11月19-21日,主题为技术共建、精益求新 的全国输配...